close
報紙上時常看到類似以下標題的文章:「現在學生的國文程度令人擔憂」、「拯救國/高中生學識程度」、「XX試驗顯示﹐現在學生程度較△△年低上數倍」、「學者認為如今三十歲一下年輕人的國學程度大幅度落後三十年前」、「現代學生沉迷電玩漫畫﹐學識程度倍數下滑」、「六/七/八年級的年輕人國文程度太低﹐令教育界懮心」...等等等等諸如此類。

每次看到這類型的文章﹐總覺得像卡了跟魚骨頭似的﹐不吐不痛快。

我想到大學年代﹐我曾經看到報紙上一篇李家同教授的文章﹐名為《大學生知多少》﹐這一片文章當時讓也讓我心裡嘔了很久。(當時抒發不悅的方式也是寫文﹐不過那篇文章因為年代久遠、中間我又換過好幾次電腦﹐以至不知所蹤。)

文章大大意是說李教授把一些名詞寫在考試卷上發給班上的大學生、要求他們將自己對這些名詞的了解寫下來﹐題目中包括:狄更斯、白先勇、京都條約、日內瓦公約、紐倫堡大審、雙城記、柴可夫斯基、白鯨記、高爾基、基度山恩仇記、阿拉法特、恩隆案、王文興、彌賽亞、黃春明、戴高樂、但丁、舊約、田園交響曲、張愛玲、維瓦第、德蕾莎修女、米開朗基羅、戰爭與和平、遠藤周作、伯利恆、科索伏戰爭、盧安達、楊振寧、蒼蠅王。

結果大學生們在這個試卷上慘遭滑鐵盧、結果慘不忍睹。

於是李家同做出結論:這個年代的學生學識程度令人擔憂。

看完只後我驚愕地差點拍案叫絕:好一個淋瀝盡至以偏概全之論!

其實也不能怪李教授﹐就算是看報紙、看新聞﹐現在的我們也不時會在報章雜誌上看到現代的學生文學造詣太差、程度低落的報導。

為什麼我們這一代、甚至比我還年幼一個年級的年輕人﹐總是被上一代的形容得一文不值?專家學者在擔心我們這一代的國文程度之前﹐為什麼不擔心一下﹐和他們同一個年代的成年人的程度?

先不討論有關這些題目是被頂著「現代大學生」這個身份的族群來回答的;如果每一個人(不論年齡)都能將這些問題回答出一百分﹐那麼我必須說﹐sorry﹐今天你們這些教授學者就不會名滿天下了。

撇開大學生這個身份不說﹐如果把相同的試題分發給和專家他們相同年齡的成年人﹐你想能夠回答出其中80%、甚至50%的題目的人有多少個?

我就曾經遇到過年屆五十的中年人﹐卻連清朝有一位嘉慶皇帝都不知道。有一位同學的媽媽﹐曾經在生日派對上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來形容女兒生日蛋糕上的蠟燭。大部份我認識的叔伯阿姨們﹐並不見得知道《紅樓夢》的後半部其實並不是曹雪芹寫的、也搞不清楚李商隱和西崑詩派究竟有什麼關聯。張愛玲沒有人知道﹐但如果我說她是張小燕的親戚大家反而會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茶花女》究竟是大仲馬還是小仲馬的作品其實也不太重要﹐因為他們根本沒看過、如果問他們莫內﹐他們會反問我:莫內難道是莫扎特的親戚?

這些人並不是現代學術青年、更不是會在網路上散播火星文的無聊中學生。

他們是和這些批評我們同年齡的年輕人的知名學者們﹐相同年齡、成長於和他們同樣年代、和他們受同樣的教育的長輩們。

並不是每一個年輕人的程度都不如五六十歲的年長者。

知識學問、程度高低﹐和年齡並不成正比或反比﹐也和一個人成長的背景和年代毫無相依相輔的關聯。

我該自卑嗎?因為我生存在這樣一個年代裡。

爸媽時常和我討論現在學生程度不好的問題﹐那時我總會不客氣地回問他們:難道你們身邊相同年齡的人﹐程度就一定比較好嗎?

不見得吧!

我在這樣一個被前一個世代的人看不起的年代裡成長﹐但是當我和比我年長十幾二十、甚至二三十歲的長輩說話的時候﹐他們口中的話語除了灌蛐蛐和捕蟬這些我從未經歷過因此無法想像的話題外﹐當話題真正到了知識和學術常識上﹐為什麼他們卻變得一無所知?

家長學者懮心忡忡現代的我們國文程度遠遠落後他們。事實上我九歲會背琵琶行、十歲會背長恨歌﹐而我想可能連家長們自己都不見得知道﹐「夕殿螢飛思悄然」的下一句是什麼。我知道楚辭中九歌、九章的分別﹐也能批評人間詞話中不合理的評論;很多大人可能不知道楚辭和宋詞有什麼區別、人間詞話究竟是哪一個朝代的產品。有一次我和朋友說「齊大非耦」這個成語的來由故事﹐沒想到這種我認為微不足道的小事﹐居然能讓在場的四五十歲的長輩們驚訝到差點掉下巴﹐因為他們連「齊大非耦」究竟是什麼意思都弄不清楚。

沒錯﹐我反對台灣教育中的去中國化﹐張曉風說的好﹐「華人最偉大的發明﹐不是指南針、紙張、火藥﹐而是中文。指南針、紙張、火藥都可被新發明取代﹐唯有中文之美是不可取代的。 」

中文有一種美﹐那是空前絕后舉世無雙的﹐我絕對不忍不要也不願見它在任何一種形式下被抹殺。

現代的教育在教改之後變得七零八落令人眼花繚亂﹐每每看到今日學生的課堂教材﹐我總不免額手稱慶好在當年我不必唸這種課本、好在我早早脫離了台灣的教育制度!

現在的學生國文程度太差﹐這必須怪他們嗎?火星文的出現和風行或許是學生們的責任﹐但是當整體教育制度已經讓人無所是從了﹐我們又有什麼立場去責怪他們?

世界上不論哪一個年代都有絕大多數的「無知與盲目」的人群。

因為現在的科技太進步、資訊的取得太容易﹐所以「知識缺乏」這個在每一個時代可能會發生在每一個年齡、收入、社會、教育階層的問題﹐在今時被赤裸裸地鋪陳在陽光下任人評論宰割。

即使這樣的問題、現像﹐決非只出現在我們這個年代、也決非只適用於這個年齡層的我們身上。

我希望學者們在批評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的時候﹐不要用這種以偏概全的語氣和態度。

當你們用不能代表每一個人的數據和資料指責我們的同時﹐不要將一只籠罩住我們全體的金鐘罩往我們的頭頂蓋下。

和你們同年齡層的「大人」們﹐有更多是比我們更渾噩懵懂地渡過他們的大半生的。

管中無法窺豹﹐見木不該成林﹐我不相信滿腹經綸知識淵博明事達禮的你們﹐不能體驗這道理。

就好像當我見到身邊每一位不看張愛玲、不懂唐詩宋詞、沒聽過拉婓爾、或是不知道玄武門之變發生在哪一個朝代的長輩們﹐我並不會說:嘿﹐你看三/四年級的傢伙們﹐為什麼程度這麼差?我們該想辦法救救他們吧!

你們所批判所否定甚至所鄙視的﹐除了我們這一代﹐難道不應該也把你們那一代相同無知的人們也一起納入?

因為當你們用高高在上的口吻評斷的一整個族群﹐並不能代表不能適用於每一個居住在這個族群社區裡的每一個人。

如果一定要為我們畫圈圈、用年齡來歸類我們﹐那麼這和不斷挑起種族情節、不斷將人民歸類劃分、不斷捲入派系鬥爭的可恥政客﹐又有何區別?

請不要再對我們品頭論足﹐不要替當下所有的年輕人貼上「程度很爛」的標籤﹐不要將你們的指尖瞄準我們每一個人。

至少我要告訴你們﹐你們說的﹐那並不是我。

也不能代表我們這一輩的每一個年輕人。

如果我們要拯救如此美麗的中文﹐靠得不應該只是指責與嘲諷﹐而是實質的努力。

那並不是誰的錯。

不要讓中文這麼美麗的語言﹐消失殆矣--當我們浪費時間唇舌﹐在批判在謔諷的同時。

請你們不要、永遠不要﹐再將某一個年齡層的人定位﹐就好像你們同樣不希望我將你們定位為「國文程度很低、缺乏常識的上一輩」﹐心同此理。

因為﹐真的﹐那並不是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sagum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6) 人氣()